第295章 天府(3/6)
干栏式三层居屋。在西王母画像砖上也明显地分成了三层,也是一个傍证(注15)。
天府的\"诺亚\"一家不仅乘船离开了\"方州\",把中华天府明带到了两河流域,带到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而且天府的\"诺亚\"--羲和、少昊,还把中华天府明带到了遥远的美洲,那里建立了\"少昊之国\"。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1年\"印地安化专号\"上,刊登了两幅非同寻常的、极为珍贵的印地安人保存的物--《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神风后归虚值夜扶桑图》。这是研究人员布鲁诺.约瑟在印地安人手中收集到的物,据他考证,这两幅图大约作于1491年前后,它表明:天府之国的诺亚们\"远在5000-6000年前就把中华天府明带到了美洲,并定居下来\"。
其五,考古新发现,是又一有力佐证。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其出土物的精美程度、数量的庞大、种类的繁多、化内涵的无比丰富,以及其展示的鲜明而自成体系的地域特色,都是罕见的。它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以百科全书式的化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明的辉煌。三星堆出土的物--青铜通天神树,正是《山海经.海内经》中的立于\"天下之中\"、\"都广之野\"的那棵盘根错节极其茂盛的\"建木\"的艺术再现,同时也奇妙展现了\"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的情景。还有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化与美索不达米亚化、两河化、腓尼基及安纳托利亚等西亚上古化中所表现的大批雕刻、雕塑作品在其化内涵及美术特征上确有共同之处。这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探寻出三星堆青铜化与西亚上古明在东方化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否还告诉我们:是\"诺亚们\"乘一条大船离开\"方州\",把中华天府明带到了西亚,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贾兰坡先生曾指出,大致在两万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经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形成最早的殷(印)第安人。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认为,中国明和中美洲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那么,三星堆明与西亚上古明是否也是中华天府明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表现呢。
在此之后,成都平原上又有了宝墩、芒城等六座早期古城遗址以及金沙遗址的发现。特别是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最为伟大的考古发现,无论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大、遗存种类、遗物数量,还是已经出土的物等级来看,该遗址都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明衰落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和化的中心。如果,三星堆遗址是夏代晚期至商代前期的成都平原乃至于四川盆地的中心都邑,那么,金沙遗址则证明成都\"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成为成都平原的一个大都会。\"联系到以前成都北郊羊子山土台建筑遗址,成都十二桥商周遗址,四川彭县竹瓦街商周青铜器窖藏等考古发现,从而使学术界对古蜀历史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些考古发现,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成都平原的确存在着一个以古蜀族为主体的古化、古城和古国。这就是\"在4000多年前,蜀人便在成都平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明,这里是000年前傲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明中心,一个存续了1500年以上,消失2000多年,以前我们几乎毫无所知的伟大明。\"(注16)\"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印证了都广之野是华夏明的发祥地之一,甚至是人类明发祥地的假。《山海经》上的\"都广之野\"即四川盆地,过去只有字上的考证,而\"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现,表明了这里确实存在过一个强大的明,是\"明中心\",从而印证了\"都广之野\"作\"天下之中\"的记载并非谬妄,而确实是\"质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