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天府(2/6)
,或prann,意为水或大水,这和岷江古代称大江是一致的。幼发拉底之名应当是苏美尔人所带去的,幼发拉底,正是濮水的读音。底格里斯河,苏美尔语作tig-r-sh,音为\"砥水\",也就是赤水,即今天的长江上游金沙江\"(注11)。
就气候而言,四川盆地在数万年前,便呈现出一片伊甸园风光。这里有亚热带气候、周年四季雨量充沛,温润潮湿,特别适合多类果树及其他植物生长。伊甸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那里有着大量的原始森林,又有湖泊、河流等丰富的水源加之气候温暖适度,因此它不仅是人类的乐园,也是动物在冰川时代的避难所。而四川盆地的最后形成,正是在冰川期间。成都平原形成时,在周围的高原上,仍处于冰川期的尾声。而盆地内却是气候温润,万物繁衍,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迁往这片生命的乐园。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在这里生活时,完全用不着穿衣蔽寒,这里就犹如冰川期间的一只巨大的保温盆,气候温和而湿润。\"四川盆地是一块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为适合人类起源、生存、劳动、居息、繁衍和远古化蓬勃发展的伟大土地\",\"实实在在是巴蜀古化萌发、生长的良好温床\"(注12)。再者,伊甸二字,在英中也有\"天国\"的意思,伊甸园其实就是天国园的另一读音,而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称谓。诸葛亮《隆中对》:\"益外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华阳国志.蜀志》中也称\"地称天府,原曰华阳\"。这可能是从远古沿袭下来的一种称谓。
其三,巴蜀地区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在距今约201万--204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就有原始人类在巴蜀山水间活动了。我国着名的考古学家斐中,在20世纪50年代曾预言:北京猿人的祖先在山峡。美国亚特兰大市艾默里大学的华雷士科研组和加洲大学的一批生物化学家们在追踪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得出一致结论:\"攀西裂谷带是人类发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发源地,也是主要的发源地。(注1)四川盆地正处于这个裂谷带中。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阳人\"化石的发现,1985-1988年巫山大溪人类化遗迹的巫山猿人遗址的发现,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绵阳边堆山化遗址\"、\"西昌礼州遗址\"、\"广元营盘细梁石器遗址\"、以及大渡河流域、青衣江流域、岷江上游等新石器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便可以勾画出从远古\"巫山猿人\"、\"资阳人\"到新石器时代巴蜀地区人类发展、演化的过程(注14)。
其四,远古的化传。在《圣经》中,记载了上帝\"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而让诺亚一家乘方舟避洪水的故事。在四川远古的传中也有\"方舟\"的记载。传远古洪水滔天之时,天府百姓纷纷上船避水,洪水退后,许多大船便停泊在当时最高处的昆仑山上了。现在的峨眉山尚有\"藏舟于壑\"的古迹。不过,这滔天洪水是由天府姑娘--女娲率众治息的。《淮南子。览冥篇》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诺亚一家乘的船叫方舟,而在中国人的古代观念中,认为天圆地方,方州就是大地的意思,大地四方。在女娲时代,四川就叫方州。故《淮南子》中:女娲\"抱圆天,背方州。\"《山海经》中也还有《方山》的记载。故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诺亚一家是乘的一艘方形大船离开家乡--大地\"方州\"的。而在远古的记忆中,他们把原来的居住地\"方州\"在代代口传中当作这艘大船的名字,并深刻地铭记了最难忘怀的特征\"方。\"同时,《方舟》的结构也颇似古代天府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