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95章 天府(4/6)

可信\"的。

其六、灿烂的中华天府明。

距今1-2万年前,四川已初步形成了若干区域性化中心,相应地产生了无论其活动范围、经济活动还是化传统都不尽相同的原始氏族公社,由此也就初步奠定了新石器时代经济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巴蜀人还创造了自己的字--巴蜀图语。李学勤认为\"我国先秦的字,除汉字外可确定的只有巴蜀字\"。(注1)传中的伏羲时代的河图与洛书,其实就是图语。\"字以象形\"便为图,而\"洛书\"就出于四川境内的\"洛水\"流域,也就是\"雒水\",即今天的沱江一带。《华阳国志.巴志》载:\"涪陵郡……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叉,也号灵叉\"。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应该是由夏后禹和他的巴蜀妹子涂山氏带至中原的巴蜀图语演变的。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便是有赖于这种古老的图语保存下来的。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地区是中华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明中心\"\"是中国早期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注18)。公元前2500多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俯察地理\",而天府人即是先驱。屈原在《天问》中问道:\"焉有石林?\"在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上,上古之时曾经矗立着密密如林的巨石,这是成都平原独特的大石化。四川境内的巨石分为墓石、独石、列石三类。原新繁(即今新都区)县志记载:\"新繁皆肤土,而此地巨石嶙峋,父老传自它处飞来。\"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千里沃野,巨大的石柱从何而来呢?晋宋之前,原野上的石林尚四处可见。唐代杜光庭《石笋记》:\"成都子城西通街有石百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围**尺\"。而新繁石林,一直到198年冯汉骥至此地考察,犹见巨石成列。成都平原原存的许多巨石林,陆续在宋元之后,被人毁作建筑材料了。现在成都犹存遗迹五担山的石担、天涯石、支矶石、五块石等,均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列石又称石行,亦称石阵,新都、双流等地皆有,传是排石成阵用于军事目的。其实根据专家的考证,这类\"八阵图\"石阵,是上古巴蜀化的天观测地址。古代蜀人在夔(现在的奉节县)、新繁(现在的新都区)、棋盘市(原双流县境内)、西县(今陕西沔县),基本呈东西南北\"布阵\",而又以新繁石阵最为庞大,可见天府人何等重视天观察。后世战争不断,后人便神化为能抗御敌军的石阵了。天府石阵与欧洲的\"石人军团\"、美洲的巨形石环、墨西哥特奥提华坎古城的太阳月亮金字塔、埃及的基沙金字塔一样,实系古老的天观察站(注19)。天学家霍克金斯、英国最着名的天学家佛雷德.霍伊尔、牧师威廉.斯塔克都指出:巨石柱圈(阵)的主要功能是观察太阳月亮的。天学家e.c.克鲁普也作出了相式的评价:\"石柱是无字的断然记叙,它记载了我们祖先探索星空的尝试,它与当今人类登上月球和向火星发射宇宙飞船一样意义重大\"。出生于天府的羲和、常羲都是中华远古时期的着名天学家。史书上记载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就是指她们观察太阳和月亮的科研活动。所谓\"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就是指一种古老的天历法的记录。周代的苌弘、汉代的落下闳(第一个制造浑天仪者和《太初历》制定者)等杰出的天学家,也是天府之国人。在《山海经》这部000多年前流传于巴蜀、代表巴蜀古化的中国典籍中,不仅记载了天府之国的先民俯察地理的成果,还反应了我国古代对天、气象的关注有过于现代。不仅有专人\"司日月之长短\"、\"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并且在全球建立了系统的天观察和气候观察网络,其规模之浩大令人惊讶。远古的中国人相当重视全球各地区的气候,在各地设置了气象站,如记录光山的\"计蒙神\",\"恒游于障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