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议古论今(2/6)
夏族的主流化)于几乎完全被毁灭。夏启虽然打败了伯益,但其自身也遭到严重的削弱,不能吞并庞大的伯益势力,伯益与帝舜之女的儿子玄仲带皋陶、伯益、帝舜、帝尧、帝挚、弃(后稷)、契等余族退出中原,迁往山东沿海,并依靠联合强大的东夷部落联盟继续抗衡夏启,形成了早期华夏族的东集团,在所能找得到的古史典籍中被称为“诸华”,意思是哪些穿着象花一样美丽高贵服装的族群;而占据中原地区的以夏启为首主要是无资格参与“禅让制”的弱部落和氏族组成的集群则形成早期华夏族的西集群,史书典籍称为“诸夏”,古意有点不雅,意思是哪些象虫子一样追逐摧残美丽花朵的族群,周立朝后,才逐渐变成哪些居住在广阔大地上的族群的意思。(而这个时候的周族,可能都还没有形成部落和族群,更不可能参加到早期华夏族两大集团的对抗中去,其后能够逐渐强大并建立周朝也只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而这也还得感谢两大集团都已东迁,周围再也没有强势部落影响威胁其发展壮大的恩赐,否则,两大集团中稍为有一两个比较强势的部落流在了西方,能否产生后来的周族和周朝都还是个未知数呢;所以笔者认为周族和已东迁的华夏早期两大集团是没有多大的关系的,也不可能是已加入了东集团的弃(后稷)族的后裔。)这早期华夏族两集团的分裂对立实际上是黄帝两子玄嚣(少昊)和昌意两系壮大发展的继续,族群大了,又处在私有制产生和发展时期,分裂对立是必然的。华夏两大对抗集团在进入私有制奴隶制国家的同时,也都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寻找依据,于是,夏启的“受命于天,统御万民”为其破坏“禅让制”,把“公天下”变为其自己“家天下”找到了很好的借口,并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利用。终夏一朝,前期华夏族两大集团又触合又对抗,共同推动着华夏明的发展。
夏启作为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当其发现后伯益集团依然强大不可屈服时,不得不作出让步,封玄仲为江伯(又叫鸿伯、帝鸿氏、鸿凤氏,东方古籍由于未脱鸟类图腾,江、鸿通用;伯的意义是指自己前面的哪个人,兄长、老大的意思,后又引伸为霸、尊的意思),承认中原以东凡有水流的地方(黄河、淮河、长江干支流以及其他较大河流,实际是指中原以东全部区域,)都归玄仲统冶(商族代替夏族取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后,封东、南、西、北各方实力较大的方国或诸侯为方伯,作为这个方向地方的方国和部族的领导者,即四个方向的老大,但还得接受中央商王的领导,即始终有一层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关系,而夏后启和江伯玄仲的关系则类似后来“战国七雄”、三国或当今中国与美国之间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且江国为兄为伯,夏国为弟为后。周族的首领姬昌就是被纣王封为西方伯,取得了西方诸侯方国的领导权,所以其子姬发造反时,才有一些方国部族跟随,连东方姜吕族也加入了造反的西方周族集团。到春秋诸侯国争霸时,除了自身本国的实力外,还必须被周天子封为‘伯’,即众多诸侯国的老大,才算正式取得“霸主”地位,才可以对其他诸侯国指手划脚,发号施令。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公、楚庄王被当时和后世列为五霸之一无争议,因为他们在位期间,国力大增,又都被周天之正式封过诸侯之“伯”的封号,可以名正言顺地对诸侯国发号施令;但对另外几个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在不同史籍中也被列在五霸之一则存在争议,秦穆公争议少一些,因为毕竟灭了西方二十多国,也被周天子封过“西方伯”,但也只是作为西方一个方向的霸主,而不象前述三位哪样是全局性霸主;对宋襄公入选五霸有争议则是其虽然被周天子正式封过“伯”的封号,但这是因为宋国离周都近占了便宜的缘故,宋国本身并不具备做霸主的实力,当时许多中诸侯国都不看宋襄公这个诸侯之“伯”的数,后来带着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