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议古论今(3/6)
个诸侯国与楚国一对阵,果然大败,连诸侯之“伯”的封号也被当时的周天子转封给他的对手楚庄王,但因为宋襄公被周天子正式封过“伯”号,是以一直被大陆中学教科书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夫差和勾践虽前后参与过春秋后期的争霸战争,压服过一批诸侯国,甚至晋、楚、齐这样的大国也对之忌惮三分,但因为无取得周天子的正式册封,所以,从春秋时期到现当代都对其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不同意见。)来换取玄仲对夏启统治中原地区的承认,而夏启无论是其自己还是在早期华夏西集团内还是被早期华夏东集团或外族称为夏后(后通侯,一开始的古意是指在后面或在下面等候的哪一个人,后来才引伸为王,最高统治者的意思。
夏最初的意思也是指蝉蜕变前的虫子,周族继商族统治中原后,为突出其统治的正统性,宣称姬周族自黄帝以来就是龙的传人,自然同姬周族一样同属于早期华夏族西集群的夏人当然也是龙的传人,演变到当代社会,龙的传人则从原来专指华夏族人、汉族人,发展到现代社会是泛指包括各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即在父系中带有华裔人血统成份的人)都可以称做“龙的传人”、“华夏儿女”。周初统治者为强调自己统治的正统性,还改变华夏族一贯相传的祭祀传统,把原来的祀少昊改为祀颛顼,把五帝之首的少昊开除出上古五帝之列,受此影响,后来的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虽然西汉时“三皇五帝”的资料比当今丰富和接近史实,但还是不能写一篇独立的“三皇本纪”,只能把“三皇”之一的黄帝作为“五帝”之一写入“五帝本纪”里,留给后人对“三皇五帝”更多的争议和对中华上古史更多的遗憾。也使我国史学界一惯认为我国种族姓氏的源头多数出自黄帝次子昌意系下的误区得不到澄清或考证核实,笔者认为,恰恰和人们的习惯认识相反,我国汉族姓氏源流多数来自黄帝长子玄嚣(少昊)系,少数来自黄帝次子昌意(包括其子颛顼系)系,即源自玄嚣(少昊)系的姓氏应该比源自昌意(包括其子颛顼系)系的姓氏多一些,而不是相反。夏启虽然率先在中原地区把原由少昊(玄嚣)、昌意两系轮流坐天下的原始“禅让制”(禅让也只是少昊、昌意两大集团中的大部落首领中禅让,而不会让大部落联盟的酋长之位落到一些中部落或弱氏族首领的身上,也就是被儒家一再吹捧的“禅让制”也只是极数高级贵族才能参与的民主游戏,连实力一般的氏族部落首领都不能参与,更何况是广大的平民和奴隶,所以,其中的民主成分还是很少的)的“公天下”变为由“姒夏”一家父子世袭相传的“家天下”,使华夏中国由原始部落联盟时期进入奴隶制国家时期;也使华夏西集团暂时取得对抗上的优势,但实力强大的早期华夏东集团并不甘心退出对富饶明的中原地区的统冶权,夏启死后,来自东集团势力范围的东夷有穷国首领后羿控制了夏的中央政权,此即是史上所称的“太康失国”,实际上是早期华夏东西两大集团对抗的一次反复,但毕竟私有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东集团的原始**和民主共和始终难抵制西集团的家族私有和政治独制度,所以,经历百多年后,“姒夏”便由“少康复国”成功,进入“少康中兴”时期,私有奴隶制国家最终在华夏中国确立,华夏东西两大集团的其他氏族和部落也只能纷纷仿效,以其所有的氏族部落或居住地区为基础,建立了一大批大少不等的方国,这些方国并不一定都隶属于夏或接受夏的领导,甚至有些可能比夏还大(如玄仲建立的江国),其生产力发展与明进步程度也并不一定比夏低,但中国在东晋华夏衣冠南渡前,都只瞩目于中原地区;所以,虽然夏在当时众多的华夏方国和两大集团中,可能并不是最强大和最先进的,但却被作为中华历史的第一个正统王朝被记录下来,其他方国,则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私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