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69章 议古论今(1/6)

1;912;5991;;19;19;19;6;5;5;1;8;1;21;6;9;11;09;;

少昊:也作少、少皓、少颢,嬴姓,他就是黄帝的长子玄嚣,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被后世尊为“大华夏显宗康皇帝”

《史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国语.晋语》里十四人实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衣,其中青阳与夷古同为己姓,玄嚣和苍林同为姬姓。(注:《国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族与姬周王朝公族同为姬姓,此可能含有美化姬周统治者的成份。)他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因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今山东菏泽一带,擅于治水、农耕。少昊氏最初立国于今山东日照一带,后来建都曲阜。

少昊氏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1、2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东夷少昊氏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古老部族,少昊氏属于其中一支,它以鸟为崇拜图腾。这是早在五十多年前,学术界通过钩稽献记载所达成的共识。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加,学界又逐渐形成了海岱地区的史前化属于东夷太昊氏、少昊氏为代表的化这一共识。

后来随着史前陶等新资料的发现,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分布于豫东皖北一带的大汶口化属太昊氏遗存,在鲁南和鲁北一带的大汶口化则是少昊氏遗存。这些实证研究极大丰富了我们对海岱地区史前社会的认识。但同时又出现一个问题,海岱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鼎盛期实际是龙山化,如果认为少昊氏只存在于大汶口化时期,就必须对它与龙山化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将与少昊氏作为东夷族最繁盛支系的大量献记载产生矛盾。因此,就有必要结合考古发现与献记载,对少昊氏在史前尤其是龙山时期的发展流变进行探索,这有助于我们准确评价少昊氏在海岱地区早期明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经地下考古化遗址的挖掘和研究表明,华夏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激烈的分裂战争,导致早期华夏化的断层,其中最惨烈的战争发生于“禅让制”盛行的尧、舜、禹时期的末期,这次战争使华夏先民盛极一时的凤化遭到毁灭牲的打击;而研究也表明,这次史前规模最大的战争的双方正是夏启集团和伯益集团。[1]华夏族经伯益与夏启战争后,曾分裂为早期华夏族东集团(华族集团、凤族)和早期华夏族西集团(夏族集团、龙族)。

夏启破坏原始的大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之后,引起早期华夏族的分裂,以夏启为守的势力集团与以伯益为首的势力集团并发生了史前最长期也最全面最惨烈的战争,伯益战败被杀,交战区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自炎帝时起繁荣了持续上千年炎帝都城、黄帝都城、少昊王城、颛顼王城、喾王城、尧王城、舜王城、皋陶、伯益都城都遭到空前严重的毁坏,很多地方被夷为平地,早期华夏化(凤化,起源伏羲、女娲、发展于炎帝神农氏,繁荣于少昊时期,是早期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