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六章 西夏末日(3/4)

;一边派遣英勇的李察哥率领西夏军民,迎击来犯之敌;同时,他急书四方,恳请吐蕃、草原、西域等盟邦,速按盟约出兵相助,共御强敌。

然而,战局的发展往往超出人的预料。

在盟军援兵尚未抵达之际,吴玠已亲自统率十五万大军,如猛虎下山般自湟州杀出,而老将杜壆、卢俊义则领五万精锐自会州而出,两路大军虽路径迥异,却同心协力,直指灵州,誓要打通这通往西夏腹地的咽喉要道。

与此同时,折彦质、孙安、史文恭、王进亦率折家军及部分东北劲旅,猛攻西夏宥州路,以牵制西夏主力,形成策应之势。

而大将刘锜,则率二十万大军稳坐兰州,犹如一把悬在西夏头顶的利剑,随时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古骨龙,这片昔日宁静的土地,如今却成为了双方决战的焦点。

吴玠与李察哥,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对决。

由于准备仓促,李察哥手下仅有几万兵马,面对吴玠的十五万大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然而,战争的残酷往往在于其不确定性。

在吴玠的精心布局与英勇指挥下,大元军势如破竹,一举斩杀夏军三万余人,李察哥无奈只能率军撤退。

吴玠并未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西夏之地广袤无垠,且民心向背复杂多变,若是一味强攻猛打,恐将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于是,吴玠借鉴了赵宋王朝失败的教训,决定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逐步蚕食西夏的领土与力量。

在击败李察哥后,吴玠并未急于追击,而是选择占领了刘法昔日修筑的“震武城”,并派遣得力干将武松、杨政、折可存等驻守此地,同时陈遘组织民夫修建通往震武的铁路,以确保后勤补给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杜壆、卢俊义率领的军队也在清水河畔遭遇了夏军的顽强阻击。

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杜壆、卢俊义身先士卒,激励士气,经过连日激战,终于击退了夏军的进攻。

随后,他们利用短暂的喘息之机,迅速组织民夫在此筑城修路,并留下重兵防守。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战果,更为后续的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月后,吴玠再次发动攻势,派遣其弟吴璘率领十万大军直取西夏的藏底河城。

李察哥虽知形势危急,但仍决定率军救援。

然而,当两军相遇时,吴璘的红衣大炮却如雷霆万钧般轰击而来,夏军顿时溃不成军。

吴璘乘胜追击,一举攻克藏底河城。

在留下郭浩、田晟等率部驻守并继续修建铁路后,他率领主力部队凯旋而归。

与此同时,刘锜的大军也向仁多泉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西夏守将拼死抵抗,并派人向朝廷求援。

然而,李察哥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放弃增援。

他深知大元军的实力远非西夏所能匹敌,贸然前往只会徒增伤亡。

于是,他忍痛下令撤退,将仁多泉城的命运交给了天命。

不出所料,仅仅三天时间,仁多泉城便在红衣大炮的轰鸣声中宣告失守。

刘锜随后留下大将蔡撙、王彦等镇守此地,并继续推进铁路建设。

随着冬季的来临,严寒的天气给双方的作战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吴玠、陈遘等人经过商议后决定暂时休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停战。

相反,大元军正利用这段时间积极备战、调整策略,准备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挥师西进,彻底征服这片辽阔的土地。

而西夏的李仁孝也在暗自蓄力,等待时机反击。

一场更加激烈的较量正在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