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45章 狙杀阿济格(八千字大章)(4/7)

在当然要卖命出去遛一遛了。

“总督大人放心!末将一定竭尽所能,不但要建功,还要把弟兄们尽量完好地带回来!”

说罢,他点兵了两千多最精锐的火枪骑兵老部下,还有八百名临时编入的精锐步枪手,带着六千匹战马,全部一人双马出击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诧异:他不应该是一支来去如风的纯骑兵部队么?为什么还会有八百人的精锐步枪兵?

这就要说到朱树人和张煌言,在过去拿三年休战种田期里,为新武器琢磨出来的一套新战法了。

众所周知,传统的骑射手也好,马背上来去如风的喷子骑兵、手枪骑兵也好,追求的都是观察敏锐,开火反应速度快。

毕竟在飞驰颠簸的马背上,射击精度是没法追求的,只要看到敌人进入有效射程,赶紧先敌开火最重要。

所以这些兵种很少训练瞄准射击,战场上也都是“凭感觉腰射”,连把枪端到眼睛前瞄一瞄再开火的习惯都没有。

这样的士兵,显然不适合使用线膛狙击枪。

朱树人和张煌言在战前讨论过这个问题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别追求兵种综合性了,既然骑兵枪法不好,就只让步兵开枪。如果还要追求这支特种步兵的机动性、速度,那就让他们“骑马进入战场,然后按步兵列队、瞄准开火”。

说白了,这些线膛枪狙击手,就是一群“马上步兵”,战马只是用来赶路,进入战场的,具体打的时候还是跟步兵一样下马打。

其实后世18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龙骑兵”也是这种战术,马只是拿来赶路的。

朱文祯就带着这样三千人的合成兵种,在一夜雪夜,趁着信阳城南清军换防的空档,悄悄开门出城,绕开了前线强敌,深入敌后开始了一场骚扰战。

一路上,朱文祯倒也并不意外地截杀了几股清军斥候,并且大致摸清了清军的部署,这也怪清军太久没遇到明军出城反击了,斥候警觉性不高,

加上明军的望远镜、观察设备更先进,士兵们还有专门经过科学营养调理、选出夜视视力特别强的士兵担任侦察手,在夜间斥候战中自然占得先机。

得知清军在信阳以及信阳正北、东北方呈掎角之势的三个县都有围城营地,在中间的真阳县还有阿济格本人的驻地,

朱文祯在略一盘算后,就决定分兵挑选一处距离真阳县最近的清军围城营地偷袭一下。如果运气差,那就仅仅杀他千百个鞑子兵,烧毁一些辎重军械,然后赶紧熘走。

运气好的话,还能勾引清军追击出营,甚至搞得风声鹤唳一点,勾引真阳县的清军也出城增援。那样就不用对付那些营寨、城池乌龟壳了。

朱文祯的操作还真就效果不错,或者说,这就是明军数月来反复等待机会、谨慎求战,总算是人品攒够了。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没准备的人哪怕上天告诉你未来几个月按概率总会出一次机会,你也未必逮得住。

被朱文祯率先偷袭的,就是位于信阳城北数十里、清军在淮河上的一处渡口营寨。原本朱树人没那么容易偷袭成功,但这几天刚好是大雪封山,当地的淮河又是上游,冬季枯水,突然降温后就彻底封冻住了。

清军在淮河北岸的渡口水寨,原本防御工事都是朝着岸上的,因为面朝淮河那边不需要提防,没人能直接从河面上杀过来。

现在河面封冻了,骑兵直接马蹄子裹上稻草绳防止打滑、从冰面上黑夜摸黑冲杀过来,清军毫无防备,顿时被劫营得很惨。

上千士卒在乱战中被直接杀死,连起床都来不及,更多士卒逃散崩溃,关键是清军留在码头渡口的储备物资也都被烧毁了。

朱文祯动静闹得很大,劫营杀散守军后,尽量往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