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86章 曹无伤直呼内行(3/5)

能省点白面。尤其最近这几日,吃面食的公卿都带头掺橡子面以示俭朴,简直越来越多,谁让右将军都亲自吃橡子面了呢。”

杜畿之兄说着说着,语气里不乏对李素演戏的不屑,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李素确实亲自带头示范吃苦了。

虽然李素吃的面里,橡子面和白面的比例其实是一比九,但他对外宣称都是“至少掺三成橡子面”。

京兆尹都这么带头节约粮食了,其他两千石以下的官好意思吃纯白面?

汉末的农民对于可食用的本土物种的开发程度还比较低,至少远不如明末那种连“观音土”都开发出来的内卷程度。秦岭山上还有大片大片野生的橡树,就沿着山区边缘采摘一下,都能找到一些原先被人忽视的难吃果实。

其实李素也没刻意追求这种“低配版神农氏”的历史功绩,只是到了眼前发现有可为,就顺手为之。后世的面肺本是兰州一带的特色小吃,灾荒之年,长安周边的百姓也能接受这种口味。

客人们吃过了白面面肺之后,又尝了杨修家提供的胡椒羊杂汤、涮毛肚,虽然看着食材粗鄙低贱,但关中人的脾胃倒也能适应这种口味,把心理因素层面的抵触排除掉之后,还是可以做到真香的。

不一会儿,客人们就啧啧称奇,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些低贱的食物——至少是那些家里还有点钱,原先没响应李素号召的客人,现在才来啧啧称奇。要是家里本来就穷,李素没号召就自己顶不住吃杂碎了,那也没什么好惊奇了。

除了汤菜涮菜之外,杨修还提供了炭烤的鸡肋排作为小点心,和呼厨泉那儿卖来的牛羊奶制品作为餐后甜点,每样东西都不贵,看似节俭,口味却不逊色。

“大王如此明察、府尹统筹有方,关中百姓足以安度荒年,鼓腹讴歌。”

杜畿、韦晃等人纷纷向刘备表示,回去之后也要学习杨行令的高风亮节,在韦家杜家内部厉行节俭,与贫民同甘共苦渡过荒年。

杜畿还现场作赋一首,盛赞汉中王体察民间疾苦、右将军亦有神农之风。

……

世家和朝臣们赞誉的同时,刘备却是丝毫没有飘。他等杜畿吟诵完赞美赋后,捋髯微笑地说:

“大家的心意,孤已经明了,不过,但愿大家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在咱勠力同心共度时艰的时候,有些人却是不消停呢。孤今日正好让大家见识见识。”

刘备说出这句话,场内的氛围瞬间有些冷。大家都狐疑担心,还以为谁踩坑了。

刘备等大家氛围差不多了,才继续笑着说:“不必多疑,孤说的不是今晚在座的各位——做出那种不利于朝廷的事儿的,今晚是不会有机会来赴宴的。来人呐,杨修,你口齿伶俐,又是今日的东道,把这封信念一下。”

说罢,刘备从怀里掏出一份帛书。

杨修展开一看,表情略微尴尬,但事不关己,他还是念了出来。

原来,这是一封对其他诸侯表示投效的密信,如果曹无伤在天之灵听见的话,一定会直呼内行。

因为信是卫觊写给袁绍的,内容是告诉袁绍“河东白波贼不足为惧,袁公若是希望,我等愿意相助明公大军、里应外合,从白波贼手中为朝廷光复河东郡。”

当然了,卫觊这封信,犯忌讳的程度肯定比曹无伤告诉项羽的“沛公欲王关中”要轻很多,而且不是卖国,只是帮助另一个汉臣驱除反贼。

而袁绍因为先跟杨修达成了密约,要坚定“先联刘坑曹,引到天下走向没有当今圣上存在的世界”这个路线,所以不计较一郡一县的得失,把卫觊的投靠很君子协定地透露给刘备。那也比项羽那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要清高得多,至少也不算卖内线,只是他遵守在先的君子协定。

充其量,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