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纣王(4/9)
。益收狗马厅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罔为林,使男女伴相逐其间,为长饮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熹*,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闯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里。……而用费中为下。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纣愈*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妇,纣又之。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通观帝辛的罪状,有几点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越是可信度低,越是罪状滋多;二是越是史料少、年代久远,帝辛的罪状就越具体、详实。三是帝辛的罪状和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罪状是如此相似,几乎如同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这不仅令人想起了前人关于这责状况的议论:“三代之称,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古之积毁也。”(《淮南子.缪称训》)商纣王“其世愈后则其传闯愈繁”,(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卷上)正是基于此,历史学界巨擘、古史辨派主将顾颉刚先生提出了着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造成二十世纪初的学术界的大地震。按顾颉刚先生的阐述,“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明‘时代愈后,传的古史期愈长。’如这封信里所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了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可以明‘时代愈后,传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的模范了。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事件在传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的夏、商史。”(顾起刚:与钱彦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辩自序》)在这里之所不厌其烦地引用顾氏的理论,就是为了能以此为准绳,来认清帝辛被“千年积毁”的过程,掂量其罪状的真伪与可信度。
抹黑帝辛的罪状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是“层累地选成”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问:谁在抹黑帝辛?哪些人参与了“千年积毁”的“选谤”队伍?仔细分析帝辛罪状的累积过程,剖判其背后的目的与利益取向,结合“层累地造”的年代,这些人便再难躲着在阴暗的角落里,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见。
仇敌抹黑帝辛的第一主力自然是生死仇敌周人。周人自大王季历起便大肆扩张,据《竹书纪年》,帝武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历命为殷牧师。自此时起,季历先后攻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攻程,攻鬼方。周王季历的扩张,引起了帝武丁的警觉,帝丁十二年,杀周王季历。继季历为王的周侯昌,亦即后世所谓的周王,更是变本加厉,帝乙二年,周伐商,败于帝乙。但周王昌并不甘心,而是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征大戎,攻,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觉,为黎之搜在黎举行军事演习,亦有人认为是商、周战于黎,拘周侯昌,囚之(音“有”)里。周侯昌的命运,《史记》、《竹书纪年》、《左传》均是帝辛有条件地释放了西伯昌,而当代有人是帝辛英明果决杀了周侯昌。两代周王的命运,使商周成为死仇。继位的周武王在厘清内政的同时,更理频频观兵孟津,为报仇雪恨。攻伐大商做准备。然帝辛积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惧极甚。第一次观兵孟津,诸侯皆曰可伐,武王却因害怕而托词“女未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