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少典(3/4)
个叫大隗的人?牧童:“知道。”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想:“连经常见到大隗的牧马童子都这么有见识,大隗的学问可见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贤若渴,急忙拜别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黄帝回来再找牧马童子时,已经找不到了,从此这条沟便叫做马沟,即今浅井乡马沟村。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石砌窑洞,南北主街长00米,居民二200户,这时至今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故事。正因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躜涌,所以叫“大隗层峦”,自古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响深远,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书记载的姬水。据这里就是黄帝幼年同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在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后写的《水经注》里:“黄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于。”“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灵芝就是其一种。
如今,在具茨山向阳坡的山半腰尚遗存有一个天然洞穴,群众叫它“神芝洞”传黄帝曾在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辑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图谱,流传于世间。
《庄子.在宥篇》上:“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浅井与苌庄两乡交界处,东西走向,海拔669米,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竞峙,岗岭交错。广成子是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给酚族群众治病,需要到圆丘山采一种药,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广成子就教他一个方法,把周身涂满雄黄,众蛇闻而避之。后来,广成于隐居山,修道而成仙。黄帝立为天子后,听广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广成子于是便传黄帝以“自然”之经,告诉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善调阴阳,使之和畅,即可安民强国。黄帝死后,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带了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向道处”、“得道庵”、“广成庙”、“娘娘蛋坡”和“大仙观”等许多遗迹。
司马迁:“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四位重臣当中,有三位都脱颖于禹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风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尽了天下尘垢。梦醒之后,黄帝自忖道:“风是号令风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还在,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可以帮助我执政吗?”于是他四处访贤,终于在龙门沟访得了风后,封他为相,统领攻战。风后遂制五旗:东方是青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黄龙,用以区别各部,打起仗来井然有序,攻守自如,无梁镇西北.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由风王山演绎而来。后来风后的食邑也封在这里,所以城关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风阁,表示迎送风后的意思。
力牧其实就是黄帝马沟问路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当时黄帝见他年纪却颇有见识,而且谈吐不俗,自觉非常惊异。待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努,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数万群羊,善牧也,莫非天应在那牧马童子身上?他应该就是姓力名牧的人。”于是得力牧,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