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邸报(2/3)
,王爷的落子习惯,恰恰说明了王爷奉行王道,执一国之缰,自然就该走堂堂之势。”
顾怀怔了怔,随即摇头道:“纵观我入仕以来打过的每一场仗,下过的大多政令,都是冒险行事火中取粟,何来堂堂之势一说?以棋观人或许的确有这个说法,但在我身上却不适用。”
崔茗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说法,只是嘴角微抿,掩去了那一丝笑意。
观自身哪有旁人看得清楚?当初还在崔氏的时候,崔老太公刚刚升起联姻的念头,顾怀的生平便送到了案头,作为要出嫁的女子,崔茗自然也是看过的,她当然知道顾怀当初平江南,定西蜀的仗都打得有些取巧,少了一些国之主帅的巍然大势,但那只是时局限制而已,顾怀当初打过的仗基本都是逆着风向,兵力后勤摆在那里,不行诡道不去冒险毫无胜算,但纵观顾怀坐断河北后,与辽国的战事几乎都是正面对垒,尤其是前些日子的幽燕战事,更是在大河两岸铺开碾压过去,这种战事风格的转变或许顾怀自己注意不到,但实际上很明显说明了如今魏辽国势的变迁,以及顾怀身居高位之后行事风格的转变。
这很好,这才符合她想象中,肩挑江山该有的模样。
见她只是低垂眼眸收拾着棋子,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极美丽的脸上平静恬然,顾怀知道她对自己的说法不以为然,但也没有继续议论这个话题,只是摸了摸小皇帝的额发,在这种所谓“叔父子侄”间彼此心有灵犀摆出的亲近里,轻声一叹:
“京城快到了。”
崔茗动作微微一顿。
“王爷还是在想迁都的事情么?”
“我的底线,便是南北两京,如果能直接迁都到北平则更好,幽燕之地短时间内边能彻底镇平,”顾怀看着窗外,“但考虑到京城里那帮人的德性...还是不要太乐观为好,大朝会上我提出这件事的时候,也不知道有多少口水要飞过来--不过考虑到以前挨过的骂已经够多了,再多一点也没关系。”
“或许很多人都预感到王爷这次回京,必然会与他们为难,”崔茗说道,“毕竟如今时局,京城那边形成抱团对抗王爷的风气是很正常的事情。”
顾怀看着小皇帝,轻声一叹:“也是。”
如今大魏南北虽然没有划江而治,但实际上也差不多了,南方有京城,北境有王府,双方的官吏将领体系、施政方针都有巨大的差异,在顾怀与天子俱在北方的当下,实际上大魏的运转王府压过京城是必然的结果,尤其是在国战的过程中,整个大魏的资源都在向北境倾斜,长此以往,人心自然而然便分离了,这甚至不是某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必然的趋势。
可以想象到京城那帮王公贵族们能捏着鼻子忍下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还是对迎小皇帝回京执掌大权,将北境重新纳回统治的乐观展望,毕竟当初顾怀没有在赵轩驾崩后直接在京城篡魏,便能让少数的人放下心来--但毕竟只是少数。
可以说从大魏开国到现在,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像顾怀这样成为朝堂诸公的公敌,杨溥坐镇内阁,沐恩看顾后宫,皇位上没有天子,太后临朝但没有任何话语权,朝堂中党争已熄,几乎所有人都抱成一团把顾怀当成除了辽国以外最大的敌人,所谓的外敌稍止便尽情内斗,说的就是现在的大魏。
情况反正就是这么个情况,而顾怀这次南下就是准备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南北相争终会导致分裂,那么迁都便成了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是在所有人都抱团对抗他的当下,想做成这件事的难度可想而知。
跟这个相比,让小皇帝回京完成登基大典,祭拜宗庙,而可能引发出来的乱象,都得往后稍一稍。
遥望京城方向,顾怀莫名想起已经离开有些时日的赵轩,他想起赵轩临终前的那些话,颇有些无奈地承认赵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