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斩草除根(3/4)
下,仍有不少忠于大辽的辽人选择逃离,寻找耶律延禧的下落,企图复国。
而当耶律延禧全族被俘时,竟有一人奇迹般地逃脱。
这个人就是梁王耶律雅里,他当时率领着数百名辽国将士,先行一步为耶律延禧探路,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
在特母哥等忠臣的护卫下,耶律雅里一行穿越重重险阻,抵达阴山。
在那里,他们意外地与耶律延禧的旧部耶律敌烈相遇。
耶律敌烈曾力劝耶律延禧勿渡黄河,在目睹了皇帝的固执与失败后,带着千余人逃至阴山。
两股力量的汇合,为北辽的复兴点燃了希望的火花。
在达沙岭,耶律雅里被拥立为帝,继承北辽皇统,改元神历,开启了北辽短暂的复兴之路。
耶律雅里与他的父亲耶律延禧截然不同。他性情宽厚,厌恶杀戮,即便是对待逃亡者,也仅以竹板、荆条稍作惩戒。
对于那些愿意归附北辽的部族,他更是慷慨地授予官职,展现出非凡的胸襟与气度。
耶律雅里常言:“愿附我大辽者,来者不拒;不愿者,亦不强求。”
此言一出,赢得了众多部族的尊敬与信赖。
在耶律雅里的治理下,大辽王朝似乎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刻。
迭烈部统军挞不也、都监突里不、乌古部节度使糺哲等将领纷纷率部归附,使得北辽的实力逐渐恢复。
然而,好景不长,耶律雅里性格中的弱点逐渐暴露无遗。
他日渐沉迷于击鞠、打猎等娱乐活动,对朝政之事渐感厌倦。
尽管特母哥等忠臣多次进谏,试图唤醒他的治国之心,但耶律雅里终究难以摆脱耶律延禧留给他的昏庸基因。
在治理国家上,耶律雅里显得尤为稚嫩与不切实际。
他出巡时,见随从疲惫便大加赏赐,全然不顾国家财政的空虚。
当群牧运送的盐和粟米被盗时,他更是轻率地定下了荒谬的赔偿标准——每盗一车粟米仅赔偿一只羊。
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对盗匪的纵容与鼓励,使得北辽的粮食危机雪上加霜。
民众开始明目张胆地盗取官粮,而耶律雅里却以“民有即朕有”为由,拒绝严厉打击。
他的仁慈与宽容,在此刻却成了北辽灭亡的催化剂。
随着时间的推移,耶律雅里的统治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他既无法振兴国家经济,也无法平息内部矛盾与纷争。
大辽王朝的复兴之梦,终究化为泡影。
而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耶律雅里虽性格宽厚却缺乏治国之才的致命缺陷。
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仁慈的君主,但却无法成为一位英明的领袖。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
耶律雅里的血脉中流淌着耶律延禧对狩猎无尽热爱的遗传,这份遗传如同烈火般灼烧着他的灵魂,让他无法再安于现状。
终于,他无法再忍受这份内心的躁动,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查刺山的征途,投身于那片广袤无垠的猎场之中。
一日之内,他凭借超凡的狩猎技艺,斩获了四十头矫健的黄羊与二十一匹狡黠的狼,其英姿飒爽,仿佛耶律延禧再世。
然而,过度的体力消耗却悄然埋下了隐患,不久之后,耶律雅里便因劳累过度而骤然离世,年仅三十岁。
耶律雅里的离世,如同风暴前的宁静,很快,耶律敌烈、特母哥等权臣便联手推举辽兴宗的曾孙耶律术烈登上了帝位。
此时,正值完颜宗翰的铁蹄刚刚撤离可敦城,留下一片狼藉。
耶律术烈一行人,带着对大辽复兴的微弱希望,踏上了前往可敦城的征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