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78章 守住道德之本(1/2)

我对小梁说,法律其实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如果不断下滑,到了最底层的时候,就会触犯法律这个最终禁忌。

当然了,触犯法律的原因会有许多种,有些跟道德无关,纯粹就是被逼的,但总的来说,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不去触及法律的底线,这应该是社会的行为准则之一。

如果人人的道德标准都提高了,那么谁还会逼你触犯法律呢?

只可惜,关于道德的概念,现在早已经被很多人丢到九霄云外了。

而在上古时期,咱们老祖宗其实是有一套道德体系标准的,只可惜后人的思想道德不断下滑,导致社会越来越乱。

就像《道德经》中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个意思就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道德”,到底什么是“道德?”

“道”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行称之为道。

“德”是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做事,自然发展。

道,昭示一切。

德,承载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只有通过思维认知,觉悟觉醒。

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

以“道”为根,以“德”为形,便是顺应自然的法则,能做到的人,便可称为圣人了。

根据中国古代历史,远古三皇的时代便是以道治天下,三皇的说法历来有些不一致,但普遍认为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也就是天皇、地皇、人皇。

到了五帝的时代就是以德治天下,五帝的说法也有好几个,有的说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也有的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但不管怎样,这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圣人时代,也是一个大同社会。

再后面道德不断下滑,到了夏商周三代,这一段时期是以仁治天下,讲究仁德,开始出现仁了。

到了春秋战国,中华大地进入乱世,这些时期的霸主讲义,因为仁失掉了,就开始讲义,以义治天下。

等到秦汉统一中国之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用孔孟学说教化全国人民,以礼治天下。

所以,从这个发展轨迹来看,人首先背弃了大道,而后又失去了德,道德都没了,继而又失去了仁义,可以说这个思想高度不断滑坡。

以礼治天下这个制度确定之后,可以说一直沿用到满清,也出现了很多盛世,也有过相对长久的安定。

再从满清亡国到现在,这一百年,礼没有了。

现在是什么时代?

智能时代,信用时代。

仔细捋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古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对应了上下几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

“道、德、仁、义、礼、智、信”,前面几个时期都已经过去了,现在走到了智和信,如果一旦真正进入信用时代,人们的行为准则,要用“信用”来强制约束,社会的道德体系将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从古至今,我们的思想一直在下滑,虽然当今社会科技高度进步,但从思想维度来说,反而是大大退步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都比较苦,老祖宗早就说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现在别说道德仁义,连礼都没了,自然就乱了,作奸犯科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相信每个人也都关心,如何才能够让社会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