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89章 笏朝天,运转运,破而后立,先败再发(1/2)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朝笏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则是用竹笏。  而且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到了明代则是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用象笏,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则是失去了使用朝笏的资格。  再往后,这朝笏的使用到了清朝之时,就已经被废弃了。  因为据说当时的清朝官员主要以骑马射箭为主,官员们手中要持鞭握缰,空不出手拿笏。  不过有趣的是,古时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却允许用好几个,  拿不下了,就自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就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用出了随从被笏囊的办法。  而自他之后,这随从背笏囊,竟是成为了古时官员的一种时尚。  官员纷纷仿效,以此显示自己公务繁忙。  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深得帝王看重。  “看到了吧,我一囊的笏,而你只有一个,皇上看不看中,可想而知了吧!”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其实说白了,在后期的时候这朝笏已经成为大臣们手中的攀比工具。  。。。  不过在这里,那些大臣的眼睛却是并没有盯着朝笏,反而是个个神情肃穆的盯着他们前方的高台之上。  而在他们视线的终点处,则是出现了高九米宽也九米的石头平台。  平台与地面被一道倾斜的台阶连接,而位于石台最顶端的,则是象征着最高权利,最高统治。  也是受无数人仰视,受无数人敬仰的帝王之位!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因其生育之功而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  当然这里的生育之功并不是单纯的字面意思,不要单方面代入。  以人族三皇五帝为准,每一任帝皇都是在当时时期对人族有着极大贡献的人才能被尊为天地共主。  进而登顶那无上的皇、帝之位。  而在始皇帝嬴政横扫六国、一统华夏之后,自发觉得皇与帝单独的称号已经配不上自己的功劳。  因为相比于远古时期的部落融合形成炎黄而言,嬴政觉得自己征战六国平定乱世的功劳要更大一些。  所以便自领皇、帝之位,并将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又因自己是将此二位结合在一起的亘古第一人,所以又称始皇帝,简称秦始皇。,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不过让现代人觉得可惜的是,如果当时秦始皇得到的不是那些术士口中所谓的‘仙丹’,  如果当时老秦得到的乃是一份世界地图的话,那么估计始皇后期也不会生出劳什子升仙得道的想法。  毕竟,世界那么大!  老秦表示:都是额,,,都是朕的!!!  哎!可惜可叹!  要不然以老秦的性子,凡日月星辰所照,江河大海所至,皆为华夏之土,将再也不是一句口号!  从高台的底部沿台阶向上,上方的一幕幕也是逐渐的暴露在罗辰一行人的眼帘。  首先映入眼帘的乃是一张被黑布蒙上的石案。  石案很低,离地大概仅有二十公分的高度,刚刚好可以让一个人跪坐使用。  这里的跪坐其实是一种古时的正坐姿势,也就是席地而坐。  是一种彰显华夏礼仪文化的基本坐姿,端庄严肃,虽然这种姿势很辛苦,但也恰好的表现了古人处世严谨。  当然,那些小日子过得不错之人,虽然将这正坐的姿势给学了去,但它们永远都体会不到这姿势中蕴含的修养、礼仪、文化、以及中正平和之气。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就好比远古时期,人族跟狗妖的区别。  不说其他,但那是人与畜生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种的种种,也表示了,华夏的古文化不是某些生物说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