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9章 拥立抉择(3/4)


在大明一朝,南京也是一直有皇宫或者说紫禁城存在的,便是后世的“南京故宫”,只不过到崇祯末时,大多数殿宇因为年久失修,都已倾毁,

仅存文华殿、武英殿、奉先殿、慈禧殿等少数几座主要殿宇还维持着。另外作为门面的奉天门、东华门、西华门都也还算完好。

但是这几座殿宇,也都是办公和举行典礼、祭祀的地方,才有人保持修缮,用来居住的内宫基本没剩什么。

所以历史上朱由崧即位为弘光帝后,长期也是居住在“南京内守备府”,以此作为临时行在,只有办公和举办朝会、典礼才入宫。朱由崧也拨出钱款重修居住性的内宫,但因为他总共也才当了八个月皇帝,就被多铎干掉了,直到南京沦陷,故宫内宫也没修好。

如今,史可法等人,也就仅仅依靠南京紫禁城有限的几座宫殿,撑起内阁办公的架子,让朝廷威仪看起来勉强跟北京一样体面。

“诸位,如今听说太子与诸王都极有可能已遭不幸,这国本大事,可再也容不得迁延了。距陛下大行的噩耗传来,已经整整一月。再虚悬下去,怕是各省也难以跟南京内阁步调一致。诸位有何看法,且畅所欲言。”

史可法率先起了个头,一边说也一边把南京兵部今天刚收到的“听说李自成退出北京时杀害了二王”的小道消息抄本,递给其他诸尚书看。

与会的还有吏部尚书王铎、户部尚书沉廷扬、拟任刑部尚书的徐石麒、礼部尚书姜日广、工部尚书高弘图。这些人里,凡是居于要害部门的,未来基本上也都能列入东阁大学士。

这些人里,其中高弘图在崇祯死时,刚好遇上南京工部尚书出缺,而高弘图原为南京兵部侍郎,如今因为蝴蝶效应,史可法需要提前凑齐六部组阁,前几天刚跟同僚们集议,让高弘图改任了工部尚书——高弘图前些年在北京时,就当过工部侍郎,业务也算熟悉。

而徐石麒也算是老熟人了,他几个月前还在北京当刑部尚书呢,陈新甲被议罪处死时,就是徐石麒办的桉。后来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被崇祯问罪处死,徐石麒在办这一系列的桉子中,不太合崇祯的意,就把他贬职闲住。

徐石麒的籍贯是浙江嘉兴人,被崇祯罢免后就南下回老家了,也就比张国维早了一点点闪人。刚到嘉兴老家就传来皇帝死讯了,而南京刑部也缺口比较大,史可法就把徐石麒拉来。但他还没有得到正式任命,只能先挂副职,等将来有了皇帝或者监国,才能正式走完任命流程。

此时此刻,史可法说完后,徐石麒和高弘图根基都不深,名不正言不顺,也就不太愿意就实质性问题开口,核心议题也就是剩下四个人讨论为主。

高弘图只是说了些保险的车轱辘话,劝道:“史阁部还是谨慎些好,诸王遇害,不过是风闻,并无十足铁证,我们身为人臣,贸然定论,将来只怕万一……”

高弘图这话四平八稳,在场其他五大尚书都是名教中人,最讲究“必也正名乎”,当然不会在这上面反驳。

唯有户部尚书沉廷扬,文化水平最低,理论上其文化水平也最不配进内阁,他对名分大义也就没那么敏感,比较实用主义。(大学士毕竟是有学术地位的,所以原本一定要科举出身。花钱捐官出身的人,可以做到户部尚书已经是特事特办了,要做大学士阻力实在太大)

沉廷扬便有些焦急地说:“国本大事如何等得许久?就算消息不确凿,也只能先听史阁部的,议个章程备着!”

高弘图微微白了他一眼,也不反驳,心说你丫的跟潞王是儿女亲家,你沉廷扬的态度能骗得了鬼!

史可法倒是相信沉廷扬不是那个意思,他连忙开口止住了这种无意义内耗:“好了,名正言顺固然重要,但也不必一直纠缠,研文兄(高弘图)所言确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