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3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2/5)

时间点,仅仅是孙传庭死后十天左右。

考虑到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孙传庭兵败身死的消息以六百里加急送到北京,路上还要四天。

所以崇祯也是刚刚才得到孙传庭死讯后的五天,接到的喜讯。

向崇祯禀报这个喜讯的,是新接任的兵部尚书张国维——也就是两年半前,崇祯十三年时,跟朱树人在南京时有过交集的那个张国维。

当时朱树人为了推行厘金政策,在南直隶地界上必须找一个实权盟友帮着一起推,以向皇帝展示“南方试点各省都支持收厘金”。于是自然而然找到了张国维这个当时还在当南京户部侍郎的存在。

张国维后来在厘金改革推进上出力颇多,朱树人也暗中塞了他很多钱财,事成之后帮他运作,让张国维调到了北京当户部侍郎。

同时朱树人的父亲沉廷扬,那时也是在北京户部当承运司郎中,因功可以升迁,却没有合适的位置,就去南京补上了张国维空出来的缺,当了南京户部侍郎,后来再以此为跳板升的南京户部尚书。

这一套套的人事操作,可以说是比后世华盛顿的那些三界旋转门都玩得熘了,所以张国维跟沉家的交情是非常盘根错节的,

早在十几年前他当苏松巡抚时,就跟沉廷扬颇有交情,十几年官场互通有无下来,早已经是铁杆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这次的张国维接任北京这边兵部尚书,纯粹是属于历史的惯性,历史上陈新甲死后,就是张国维接任的。朱树人在其中并没有任何运作和介入。

而之所以历史惯性那么大,也是因为张国维这人算是个难得的忠臣。

历史上他崇祯死后,他仍然一直忠于南明,弘光覆灭了他带着方国安继续效忠监国的鲁王,到方国安叛走后,他自觉大势已去,一介文人无力回天,投湖自尽殉国。

这次陈新甲死后,朝中人人都视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如畏途,哪怕原本只是侍郎、甚至郎中级别的官员,也无一人想高升顶这个缺。

崇祯还让这个职位空置了大半个月,原本想拿捏拿捏,看看谁肯表忠心,表现好,就让谁做。谁知半个月下来冷场了,只好放下脸来主动开口,问谁愿意当此重任。

张国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命的,因为就他一个人请命,崇祯也玩不了类似“公务员升迁必须三选一,多弄几个备胎让朕挑挑”的把戏了,

这节骨眼还管个屁的流程体面啊,简直就是等额围标,谁来谁上呗。

于是张国维就当上了崇祯朝第十三位兵部尚书,

在他前面的十二人,有八个已经死了,还有四个革职查办。

如果不出意外,张国维也将是最后一位主动请命成为兵部尚书的、也将会是最后一位上任后有实打实认真工作的兵部尚书。

(注:历史上张国维之后,还有冯元飙和张缙彦两任兵部尚书,但他们的任期都是连三个月都不到,已经是崇祯临死前乱换的了。

这两人上任后也都没有任何作为,就是一切照旧什么决策都不做,成功和稀泥活了下来。事实上陈新甲被杀后,九成以上朝臣已经进入不作为状态,张国维算是极个别不顾个人安危的了。

崇祯朝一个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做没赏,做错要杀。)

或许,也是天意偶尔会奖励一下忠义良善吧,这次张国维刚上任一个多月,就沾光了这么大一件功劳。哪怕直接立功的是朱树人,但他作为兵部尚书,也能跟着出彩。

进宫的时候,张国维内心还在感慨:若是陈新甲的桉子,再多拖延两个月,陈新甲是不是就不用死了?毕竟平定张献忠的喜讯传回,以兵部的定策调度,怎么也能抵回其死罪吧?

真是造化弄人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