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一章 格格不入(2/2)


“我文天祥不怕死,只希望能用我的死唤醒天下有志之士的报国决心。”

“届时只要大家都有报国之心,团结起来,那大宋就不会亡,国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这是打算用自己的命,来唤醒天下所有人的忠君报国之心。

朋友没能劝下文天祥,同年八月,文天祥就率军赶到临安,被任命为平江府知府。

抵达临安后,文天祥全力组织战备,只是他并不知道,朝堂之上此时却是一片议和的声音。

这好像就是宋朝的习惯,只要面对敌人,第一个想法就是议和。

为了议和,什么都可以付出,钱财可以给,女人可以送,什么都可以答应,只要能议和。

在朝堂的争论之下,议和派显然是占尽了上风。

面对元朝的大军,他们还没打就已经认输了。

因为议和派占据优势,吕师孟被认命为兵部尚书。

升任兵部尚书之后,议和派更是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而得知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后,文天祥当即上书。

表示值此国家危难存亡之际,议和之事可谓掩耳盗铃。

援军势大,断然不会与大宋议和,他们的目的是想要消灭大宋,占据中原。

所以,议和只能是自取灭亡,更何况,元军就犹如猛虎,议和岂不是要与虎谋皮?

并且,文天祥还在文中极力要求处斩吕师孟,以正军心。

除了弹劾吕师孟之外,文天祥也发表了自己对于战事的看法。

认为大宋虽然吸取了五代分裂割据的教训,削除藩镇,建立郡县城邑。

如此虽然一时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国家也因此渐趋削弱。

所以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县就攻破一县,为今之计应当划分天下为四镇,设置都督来作为它的统帅。

合举国之力与元军抗衡,如此方才能有获胜的可能。

文天祥的这封奏章可以说是发自肺腑,但很可惜,奏章呈上去之后,就如同以前一般,直接石沉大海,完全没有一点回应。

朝廷完全就不听从,甚至都没有人在意文天祥的意见,此时的他们一门心思就是在想着如何议和。

只要元军肯答应议和,那朝廷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只可惜,正如文天祥奏疏中说的一样,元军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议和,他们要的是灭亡大宋,入主中原。

所以,朝廷的议和只能说是自己单方面的异想天开罢了。

(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