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三章、学生的分歧(1/3)

暖阳当空,微风拂面,校园里游荡着春意,绿植也感受到了召唤,幽僻小径上也印上了三三两两的行人足迹。

演讲结束后的一行人,逐步迈出了礼堂,孑民先生为首,仲浦先生和汤皖居后并肩行走在校园里。

迎面走来了一群莘莘学子,他们怀里夹着书本,要赶去课堂上课,见着先生和校长在,顿时止住了步子,微微行礼。

孑民先生微笑着回礼,而后继续向前走去,若有所思的说道:

“从去年胡氏直的《文学改良刍议》一出,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讨论就一直延续到现在,期间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反对才是正常的,不反对反而不正常了!”汤皖嗤笑道。

“皖之,你这个话说的好,文学的讨论永远没有一个声音,北大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不同的声音!”孑民先生继续往前走,先是肯定了汤皖的观点。

旋即止住了步子,驻足回首,看向众人,提示道:

“但是不可不顾忌一些老前辈的情绪,比如严复先生,章士钊先生,林纾先生,李石曾先生,就连吴稚辉这个人也提出了批评,就更别说你们三个人的老师太炎先生,也写信给我,委婉的表示不可冒进!”

严复先生是一个资深干革命的人士,与梁任公和康师一起干过大事情,期间更是翻译了鸿篇巨著《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的救亡图存的理论。

其作为一名大翻译家,更是对后来的翻译制定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乃是刘半夏的偶像。

其中信、达、雅分别对应的是: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译文通顺流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举个例子: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一诗句为:  es.

被后来的郑振铎先生翻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其原英文诗句的意境远没有中译文来的唯美与壮烈。

章士钊先生自不必说,创建的《甲寅》日刊,名噪一时,其年轻时,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哪里有大事情发生,就必然有章士钊先生的身影。

而且,章士钊先生马上就要来北大当教授,教课逻辑学兼任图书馆主任一职。

林纾先生是徽州桐城派文学的扛鼎人物,说来也有趣,新文化的标杆人物仲浦先生和汤皖皆是徽州人士,反而带头怒怼桐城派文学。

双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就已经交手了数次,但就文学地位这一块而言,林纾先生绝对是杠杠的。

吴稚辉不用多说,前面有过介绍,是与太炎先生同时期的著名大喷子了,在辛亥大事件中出过力,学识还是有的,社会风评上佳,但熟悉他的人都摇摇头。

至于李石曾先生,乃是孑民先生的老朋友了,同盟会早期成员,曾与吴稚辉,孑民先生一起创办了法华教育会,帮助国内去珐国留学的学生勤工俭学。

而且在孑民先生同时邀请了吴稚辉,张人杰与李石曾三人来北大当教授,其他二人都婉拒了,唯有李石曾先生一人以实际行动支持,要来北大教生物学及社会学教学。

孑民先生提到的以上人物,皆是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都对新文化提出了批评,但正是这些批评反而激起了仲浦先生内心的“叛逆。”

“孑民兄,我来北大可是战斗来的,寻常声音怎么扰我心智!”仲浦先生严词道。

“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要听听他人的意见,埋头苦干,闭门造车,有时候不见得就是对的。”孑民先生想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