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16,梦魇(3/4)

们来说也无所谓,反正失去家园之后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在意的了,他们会和西班牙人一样与我们拼命,这一点我非常确信——而元帅阁下,您的军事生涯,也将在又一场西班牙战争当中被磨损、您的军队将会在疲于奔命当中被消耗,我们将会再次来到一个看不到尽头的坑洞当中!因为我们选择了观望!我们指望我们的对手都是懦夫和傻子!”

因为激动,侯爵的声音越来越大,这些话也越来越不留情面,以至于听得年迈的元帅冷汗津津。

元帅不知道这到底是对方出于私利而危言耸听,还是确实有如此大的风险,但是他愕然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被特雷维尔侯爵给说服了。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顺风顺水,科技越来越发达,相应的军事也越来越强大,在此基础上,从1492年开始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脚步几乎永不停歇,以至于欧洲军人对欧洲以外的民族和军队有一种下意识的轻蔑,元帅对阿尔及利亚各个原住民部落也带有类似的心态,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罢了,只要时机合适,随时可以轻易剿灭。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特雷维尔侯爵的判断反而是准确的。

为了“保卫家园”,哪怕装备低劣、组织落后,各个部落也义无反顾地起而反抗法国殖民军。

随着法军的一步步进军,这些原本分散的部落也开始联合起来,进而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军事团体,在1832年,这些部落长老们推举年仅24岁的阿卜杜·卡德尔担任“埃米尔”,成为正式的诸部落联军统帅,而他一上台,就对法国人宣布“圣战”,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法武装斗争。

在统帅反抗军之后,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以及游牧部落的机动优势,多次击败小股法军部队,给法军带来了严重伤亡,而这时候法国自己也面对着国内的政治压力,不堪忍受持续不断的投入,于是在1834年2月26日,阿卜杜·卡德尔的代表与法军总司令德·米歇尔签订了“瓦赫兰条约”,。在条约当中,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西部地区(不包括沿海3个主要城市)为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阿卜杜·卡德尔为这个国家的领袖,法军仅仅保持对阿尔及尔周边地区的控制。

这个条约,极大地激怒了法国本土的民族主义者,无论是君主派还是共和派都对此大加挞伐,认为条约“让步”太大,是法国的耻辱。

于是,在议会的鼓噪之下,当时的奥尔良王朝政府决定撕毁条约,进一步加大投入,一定要完成征服阿尔及利亚的大业。

然而阿卜杜·卡德尔也早知道法国人不会就此罢休,在签订和约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而到了1835年,这一场战争再度爆发,法军仍旧盲目自信,继续主动进攻阿尔及利亚军队,结果再次遭到了沉重打击。

后来,仅在塔夫纳一次战役中,法军就伤亡了3000多人,不得不再次谈判和约,可谓是丢尽了脸面,也是欧洲军队在海外重大的败绩之一。

消息传到国内,法国各界又是舆论大哗,而这一次路易·菲利普国王终于脸上挂不住了,他只能再度“加注”,他几次往北非增兵,一度让北非法军增加到了十万人以上,还几度更换了主帅,最终让布若将军坐镇北非。

在不顾一切的投入下,北非法军无论在人数或军事装备上都占压倒优势。布若采用残忍的焦土政策来对付游击战争。法军大肆劫掠牲畜和粮食,破坏农田,毁坏庄稼,砍伐树木,填没水井,以断绝起义军民的物资供应。同时对广大农牧民采取集体屠杀的血腥政策。殖民军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以歼灭抵抗力量。

最终,阿卜杜·卡德尔的事业终于失败了,他的领土被法军全部占领,他本人不得不流亡国外,但是他虽败犹荣。

他领导的斗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