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826章马尼拉新貌(3/4)

公建房一般为6层,也有三层和4层楼房,大部分位于市郊区域,由政府方面招标的建筑公司统一建设,按实分配。

被拆迁的户主可以凭身份证件摇号,决定住在几排几栋几楼几室,一般公建房的面积都不大,分为甲乙丙丁4种类型,最小的42平方二居室,最大的68平方小三居。

具体能够分到哪一种公建房,要看拆除的是窝棚还是木搂,是瓦房还是船屋,都有相应的标准参照。

不能说绝对公平,大体上拆迁户还是满意的。

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和四面漏雨的窝棚生活质量截然不一样,由于马尼拉土地价值较低,政府对此还有大量营建补贴,但只限于拿到正式身份证的居民。

且没有拿到正式身份证的土著,房子拆了也就拆了,窝棚拆了也就拆了,那是没什么补偿,更别提分到公建房了。

当初城市改扩建的时候,也是有不少华人三教九流去闹腾,有的不想拆,有的提条件,有的干脆耍泼满地打滚,结果直接被武装民兵围起来,全部装上囚车送走了。

罪名是违反战时军事管治条例,聚众生事,意图不轨。需知吕宋群岛至今依然实行军管,还没有解除战时状态,这些闹事的华人正好撞在枪口上。

据说这些抓捕起来的人是参加集体劳动改造,首先要改造思想,进行灵魂深处的反省,反正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回来。

有不少城市家属去看望,就在奎松城北方30多公里的一个山坳农场里,一个个晒得黑漆麻黑,人精瘦,精神倒是很不错,见到家属来看望眼泪就像泉水似的止都止不住。

这人呐,就怕比较,这一比较幸福感就出来了。

政府投入巨资花了大代价改造马尼拉城市建设,几乎全部推倒重来,这一来创造了海量工作岗位,数十万人投身于城市建设热潮中,吸引了帝国本土大量资本。

城郊外

十几座水泥厂,数百座砖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动运输、钢铁、纺织、家具、日常用品需求急剧攀升,人们腰包里有了钱,在银行的支持下有了改善住房的更高要求。

城市中环境好,配套好的商品住宅和洋楼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这更助长了其他房产公司拿地的热情,推高了地皮拍卖价格。

更高的地皮拍卖价格,意味着政府有更充沛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维护,铺设水电管网,增加文化教育设施,公建房基金也更加充沛,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一座现代化崭新的马尼拉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座海湾城市干净整洁,建设标准高,海滩边椰树林立,碧海白沙,一片亚热带地区旖丽风光。

需要指出的是;

在整个吕宋群岛地区,花费如此大力气将整个城市推翻重建的只是个例,仅马尼拉这一座城市。

其他的二级城市,由于划拨的经费有限,基本上是程度不一的主要街道改造和下水管网改造,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城郊依然存在贫民区。

最令人欣喜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1903年吕宋群岛人口670万余人,超过470多万人口是华裔,剩下170余万土著,十几万白人,还有20来万印度,马来亚,中南半岛和太平洋群岛族裔。

从表面上看

1898年战争前,吕宋群岛人口接近870余万,经过几年战乱,瘟疫和社会动乱,还剩下670余万人,似乎相差不大的样子。

其实不然

仅仅6年时间,华裔人口从不足百万猛增到470余万,实现了社会主流族群的结构变化,如今每个月依然有数万北方华人移民抵达,为整个社会带来新鲜血液。

这期间,吕宋群岛向南美地区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取得巨大成效,每个月都有几艘装满了土著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