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76 药者,悲天悯人(2/3)

一旦人们找到效果良好的减肥药,那么餐饮就不是问题。

到时候不管三只仓鼠挂在什么地方,只要想吃,那就放心大胆的敞开了吃!

吃完之后,再吃减肥药,减肥就是了。

一次解决吃饭还有瘦身的问题,如果这都不火爆,还有什么能火爆?

简直是逻辑鬼才啊!

……

听完江如蓝的描述,苏鑫觉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

现在谁能想到呢?

忽然,江如蓝想到什么,“对了,三只仓鼠说,他们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华语区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但是对于大华语区之外的地方,三只仓鼠表示他们并不想经营。”

其实,苏鑫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比较起来,三只仓鼠的主要业务正是在国内,想要他们去经营海外市场,缺乏各种条件以及资源。

“哦,对了,米国那个默沙东和我有过接触,但是他并不知道咱们的关系。“江如蓝及时补充道。

默沙东?

哎呀!

怎么把他忘记了?

要说这家制药企业,和华国有一段情意绵绵的故事。

几乎全世界的制药企业,都会说,要以拯救黎民苍生为己任。

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

而默沙东正是寥寥无几当中的一个。

它的创始人,乔治·默克曾经说过。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只要我们坚守这一信念,利润必将随之而来。仅仅发明了一种新药,并非已经大功告成,我们还要探索有效途径,使默沙东的最佳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于全人类。”

而默沙东和华国初次产生交集,恰好正是乙肝大暴发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乙肝流行程度的划分标准,当时华国被列为乙肝高流行地区(人群HBsAg流行率≥8%),全国约有1.2亿名HBV携带者,占当时全球HBV携带者的三分之一,是全球乙肝疾病负担最严重的国家。

高患病率给国民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因为意识到的晚,并且起步晚,当时国内只有老式工艺生产疫苗,想要普及,完全不现实。

当时,默沙东公司开发出全新的乙肝疫苗工艺,极大提高产量,有可能实现大范围疫苗接种。

那不菲的售价,也让华国卫生部望而却步。

然而,默沙东公司向来坚持的信条,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1988年9月,代表团赴米国,与默沙东公司谈判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细节。1989年,经原卫生部批准,默沙东同意仅以700万美元价格将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并且引进重组酵母HepB模块化全封闭式的自动控制生产线。

根据当时的协议,默沙东公司向中方提供现有生产重组乙肝疫苗的全套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等、培训中方人员,确保在中国生产出同等质量的乙肝疫苗。另外,默沙东公司承诺不收取任何专利费或利润,也不在华国出售默沙东生产的乙肝疫苗。

700万刀啊,看上去不少吧?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单单是培训还有设备费用,已经超过700万美元的资金付出。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默沙东完全是在对当时华国面临的艰难情况做出的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

自此,国家在京城和深川两地建立了工厂生产重组乙肝疫苗,两家工厂年总产量为4000万剂,足够免疫全部新生儿。

1993年,国内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新生儿开始接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