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空战(2/2)
推力的发动机后,性能才恢复到一年前已经首飞的-86的水平。9改装后掠翼最后在1954年也完成,但这时朝鲜战争已经打完了。后掠翼的9转而作为技术验证,没有投产。
美国海军的迟钝不仅是出于一贯的必传统,还由于第一代喷气式飞机在技术上的局限,比如推重比、航程、可靠性不足等。后掠翼飞机的起飞、着陆速度太快,低空低速机动性不足,对航母上的使用也很不利±国海军不是没有大胆尝试过,沃特7“短剑”采用缴获的德国思路,用无尾布局,但由于缺乏对这一全新技术的深刻理解,设计上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投产后有14损失于飞行事故,使对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海军对较冒险的先进技术的胃口大减,但这也使美国海军错过了喷气革命的第一波。道格拉斯4“天空射线”在研发过程中问题多多,最后下马。接替的麦克唐纳3“恶魔”是美国海军第一种从设计时就是后掠翼的喷气战斗机,但进度也是严重拖延,没有赶上朝鲜战争。
五、后浪推前浪
战后初期,美**费开支急剧缩减,军火订单大幅度削减,但美国空军对喷气式飞机的浓烈兴趣把各飞机公司的注意力引向这项新技术∩于喷气技术的革命性,很多在螺旋桨时代积累的经验突然变得无关紧要,准入门槛大大降低,老资格公司和新兴公司突然可以公平竞争,人人有机会。50年代的美国基本战略是“大规模报复”,一切围绕着核战争。对于战斗机而言,首要任务就是拦截入侵的核轰炸机,机动性优秀的格斗战斗机不再是重点,重型、高速、远程的截击机才更有用±国空军招标“远程全天候双发截击机”,传统的战斗机公司没有入选,反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诺思罗普和过气的寇蒂斯入选,参加最终竟标〉思罗普的-61是战时相当独特的装备雷达的双发远程夜间战斗机,在技术上和战后的电子化潮流相容性较好。寇蒂斯除了在政府的指派下按照别人的图纸造飞机,在战时没有多少事干,所以花了很多时间把螺旋桨和喷气推进结合起来,既提高速度,又降低技术风险。但寇蒂斯的混合动力战斗机设计都不成功,入选或许有安慰奖或者“最后的机会”的因素〉思罗普-89最后入选,寇蒂斯-87再次落选。寇蒂斯解决不了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彻底跟不上时代,从此彻底退出战斗机领域〉思罗普的设计最终成为-89“蝎子”战斗机,从-79喷气飞翼开始的技术创新传统得以保存,使诺思罗普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技术创新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