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百零八章 工匠之魂(2/2)

史上从来没有人建设过如此的大桥。

不仅仅考虑河流长度,更要考虑洪水冲刷,两岸的水土保持。

但是这一个来自苏联的专家到来之后,茅以升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这一件事情稳了!

因为西林是这一方面的专家。

虽然很累,但是西林依旧拒绝了茅以升的邀请,

“不必,我们先去实地考察一下吧。”

其实他们都已经知道了最准确,也最合适的施工地点。

这一个地点是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亲自测绘出来的。

这一个桥早就想修建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晚了四十年。

如果当初抗日战争时,存在这么一座桥,那么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

谁掌握了它,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中国的命脉!

“好,既然先生执意如此,那么我们便去实地考察一番。”茅以升点了点头。

随后几人便从机场离开,坐车前往最终的地点。

在整个过程中,西林一直紧紧的捂着自己的公文包,好像里面充满了宝贝似的。

几天后

桥梁小组成立,西林首次拿出来他的设计图纸。

在中国众多专家的讨论下,对图纸进行了大量修改,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最终的建设图纸终于定稿。

那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凝聚了两个国家顶尖桥梁设计师智慧的设计。

两年后,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西林也完成自己的任务,动身回国。

“有此参与,死而无憾∑臣,后会有期!”西林恭敬的抱了一下拳。

这是他在新中国学会的打招呼方式之一。

这两年多的接触,他被茅以升等人深深地打动,引为知己。

然而,没想到♀一去,和大多数的参与者近乎为永别。

国家矛盾恶化期间,交流凸,老友不得相见。

几十年之后

一个白发老人在床上苦苦支撑,在他的周围用一群子女围着。

“我死后,请把我墓碑后面,刻上一座桥』要桥……”一边说,他一边抬着无力的右手,指着被他挂在墙壁的照片。

那正是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合照。

“父亲,您放心,我们知道。”

听到子女的回应,老人笑着落下右手,望着墙上的照片,安心的去世。

他脸上的笑容,是欣慰,也是开心。

这一世,奚丹成为了——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墓碑后面刻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工匠。

一生抢救建造桥梁无数,然而唯一一个让他骄傲的,便是这一座天堑之桥。

任天地风云变化,吾只感一桥而已。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