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零八章 道祖其人(2/3)

思是“自然”。

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是非翅弱的,心甘请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政府,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城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响巨大♀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老君的信仰,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设天师道,尊为老子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消老子在隐世前能给他们讲经说道,给后世留下着作。老子盛情难却,就给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来着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们传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

西出函关佛事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以上所言都是史书上记载的道祖,当然,这里的道祖和太上老君不是一个人。

不过,这也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一个人物,所以,此道祖非彼道祖。

在这里交代一下,是为了防止混淆视听而已,莫要见怪!

现在吴双得到了真相,心里豁然开朗,对于道祖的态度,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