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嫦娥(2/4)
》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故事流传下来的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逄蒙偷仙药,第二个是嫦娥抵不住诱惑吃仙药。
故事出处出自汉代《淮南子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封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故宋人有云:“一轮千古广寒深,折尽桂花应白发”。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卷一引古本《准南子》,于“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今本并脱去。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常娥服不死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非始于《淮南子》,又《淮南鸿烈集解》引庄达吉云:“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选》注引此作常,淮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汉帝名恒故讳之,知娥作恒娥,而恒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颐煊云:“无字,后人所造。”
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国家级历史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为日照汤谷太阳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日照汤谷太阳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大羿和她的妻子娥(后来演绎为飞天的嫦娥)死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经常有人混淆大羿和后羿的区别,大羿是帝尧时期的人物,是嫦娥的丈夫,而后羿是夏启之后的人物。
其他传嫦娥一汉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局十分怪异,都美人后来变成了癞蛤蟆。嫦娥窃服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最晚在战国晚期的占卜书《归藏》中已经显山露水,到了汉代则广为人知,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东汉天学家张衡的《灵宪》中已经颇具首尾。《灵宪》还提到,嫦娥在偷服了后羿的不死药之后,临行前,还特意去找一位叫有黄的算命大师打卦问吉凶,占卜师打了一卦,告诉她是吉卦,但行无妨,并且还预言到,此去西天迢遥,或许刚上路时会遇到昏天黑地的阴霾天气,不必害怕,到了后来,嫦娥的后代肯定会繁荣昌盛。
嫦娥汉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局十分怪异,都嫦娥后来变成了蟾蜍,也就是癞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