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73章 俊男(3/4)

黄帝为了表彰她及若水儿女的功绩,把他最心爱的儿子昌意降居到若水地区,让若水地区的人民和中原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一家,同享明,并把在战争中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昌仆和儿子昌意撮合一起组成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这就是《史记》载盛典大事“昌意娶蜀山氏”为妻的黄帝为儿子办喜事的第一次记述。

昌意和昌仆回到若水,在今荣经的**乡,即史称严道古城坪的地方,用若木盖房修建安乐窝,恩恩爱爱的在这里过了一辈子,昌意精通园艺农林之事,他用若木树做粘,将其它树苗嫁接,成了有《史记》载的扶桑、若木马桑、桃都...等树。桃都据就是最早的桃树,只开花不结果,十分艳丽,当他们的后代颛顼长到十二岁时,昌意亲手将若木树苗封装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根,由颛顼送到中原轩辕的故乡,遍分到天下各地栽种,颛顼就随黄帝一起学习领导和管理国家大事的本领,成为五帝之一的中华人始祖,这是后话。若木在中原存活很少,直至消亡。而移在两广岭南的若木却花繁叶茂,就是今天的桃树,攀枝花树据也是若木树变种的一种树木,而青衣江境内的若木后又经神农氏改良嫁接后变成了今天的“雅安桃树”。雅安桃花历经风雨,又经四川农业大学精心改良培植,硕果累累,更是蜚声海外,冠甲华夏。

盐边历史悠久,化灿烂,这块浸染着山水灵性的神奇土地不仅留下了“昌意降居若水”,司马相如经略南中,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访的记载,而且还被一些专家学者们考证为夏朝开国颛顼的故里,中国僳僳族的发祥地。《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而在史书《帝王世纪》里对这段历史记录得更为详实:“帝颛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原无姬姓也三字,恐是后人所附会,有待考证)。母曰嫘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上述记载告诉我们远古时候黄帝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指派其两个儿子向远在西南的古蜀大地扩张,“青阳降居江水”(江水即岷江,现代史学多数认定江水在山东五湖一带。)指其落籍地在岷江一带,而“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雅砻江)指其落籍地就在今天雅砻江中下游一带。于是居住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昌意带着其部落赶着牦牛,吹着羌笛来到了若水(雅砻江)畔的盐边一带定居下来,并同世居于当地的土着人“蜀山人”实现了民族间通婚,生下了颛顼,颛顼十岁时就开始协助五帝之一的少昊管理部落事务,二十岁时再度进入中原并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夏朝是的开创者是颛顼之后的夏启,其离颛顼之时可能已隔几百到上年历史了,史籍里记夏族乃颛顼后裔,亦即昌意之后。)也许人们会提出质疑,雅砻江绵延千里,有什么依据明流经盐边一带的河段才称为“若水”呢?要弄清这些问题要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民族语言学彝语支系中来寻找答案。“若”系彝语“黑色”的意思,与“诺、泸”字发音相通,这个字同为一音的不同写法。雅砻江水从远处看去呈黑色,故彝族人称之为“黑水”。时值今日生活在攀西地区的彝族人仍将流经境内的雅砻江称“若矣”、“诺矣”或“泸矣”,“矣”彝语水的意思。从雅砻江流域民族聚居分布状况和行政隶属关系看,在行政隶属上,盐边(古称大笮县)历史上归越郡管辖,而越郡自古就是彝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他们的语言乃至对地域、河流的称谓理所当然就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