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29章 北上:韶窑(2/3)

然大悟的表情:“对对对,是张信兄弟啊,失礼失礼!嚯,多日未见,张兄弟英武更胜从前啊!”

张信得了奉承,也是脸上得意,这便掏出信件来,递给他:“这也是托了纪员外的福啊。来,这是您的信,若是无误,便请签字画押把回执撕下来给我,我好去交差。”

纪成春接过信件一看,是胶西城一个相熟的商人寄来的,算算时间,或许是来下订单的,这下当即露出了喜色,说道:“好,好,真是麻烦张兄弟了。嗨,我这出来匆忙没带笔墨,咱们进去说话如何?顺便张兄弟一途劳累也用些茶点。”

“那便有劳了。”张信也不客气,直接跟着纪成春走了进去。

韶窑的大院有三进,进门的这一进颇有生活气息,左边有一些没用完的建材,中间的空地上还有几只鸡在啄食,右边棚里停着三辆四轮车,右前方有个类似于谷仓的圆形建筑,外面堆着不少煤炭。此时正有一个小工装了一小车的煤,稳稳地推着向北去了第二进那边,透过两进之间的门,可以看到那边烟火缭绕的景象。

张信看得啧啧称奇,转头对纪成春问道:“嗬,真是红火,这就是烧制瓷器吗?纪员外怎么来这边做起了产业了?”

纪成春感慨地说道:“这不是当初我家与几家亲朋来这东海国避难吗?当时是打定了主意去南边的,不过来了之后,发现这边局势安定、政治清明,颇有些兴旺气象,再加上后来战事渐顺,我们便留了下来。既来了便不能坐吃山空,而购田置产既不方便又不合我们胃口,便琢磨着重操旧业,于是就在这里办起了这家‘韶窑’。托朝廷的福、朋友们赏脸,出的瓷还不错,颇有些销路。”

其实他言语不尽不实,他当年确实是做瓷器买卖的,但商业离生产还有段距离呢,是因为战争导致东平的不少瓷窑受到了影响,他趁机挖了不少资深瓷匠过来,这才有开办瓷窑的能力,也算是发了一笔小战争财了。之后一路寻访下来,河头店这地方出产高岭土,又有水路可通胶州,所以便在此地买了地皮办起了制瓷厂。由于有资深大匠镇场子,所以出的瓷品质还不错,只是因为缺少釉料而少些装饰,只能走素色的低端路线。不过据说这反而对了东海朝廷大员的胃口,买了不少回去,所以生意还不错。

张信听了,也为他感到高兴,说道:“哈哈,那便要恭喜纪员外啦!”

纪成春也一回礼:“同喜,同喜。对了,张兄弟是怎么会来这边送信的?”

张信跟他进了左边的一间茶室,将长剑和盔甲解下放在屋外,说道:“我本来是要去蓬莱的,顺路接了几封信送到这边来,没想到竟有纪员外的一封。”

“是吗?那可真是有缘了。”纪成春招呼他坐下,又命刚才那小厮去取了壶热水来。

瓷窑随时都有火,烧水倒也方便,很快小厮就搬了个铁壶过来。有了热水之后,纪成春摆出一套茶具,从旁边的架子上取过一个小瓷罐,从中夹出一撮茶叶,装入茶壶用水冲泡了起来。第一泡水直接倒掉,然后又加了一泡进去,片刻之后,茶水便成,纪成春笑呵呵地给张信倒了一杯,说道:“事出仓促,煮茶来不及,还请张兄弟尝尝我这炒制的‘素凝春’,也别有一番风味。”

后世普遍的将茶叶炒制后再用开水冲泡的饮茶法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在此时尚未出现,也可能是出现了但并未普及,总之这个时代的通用饮茶法相当繁琐,茶叶要与各种佐料混合炮制,之后必须水煮才能将茶味逼出来,所以现在都是煮茶喝的。味道嘛,倒也各有千秋,但已经习惯了炒茶的东海股东们还是喝得不太惯。当年是没办法,后来稍有点权势了便自己折腾着用产自崂山的茶叶炒制了一些出来,大概是手艺不到家,味道只能说一般,但胜在方便,至少在商社内部是推广了起来。

再后来慢慢改进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